壓力在香港

香港是一個繁華的大都會,市民每天面對著各種各樣的壓力。財務負擔、繁重的工作文化,加上社會和政局動盪,對精神和情緒健康構成了明顯的影響。

1. 生活壓力:
生活成本高昂 - 香港是全球住屋成本最昂貴的城市之一,樓價是家庭年收入中位數的 20 倍以上 [1]。許多市民都感受到沉重的財務壓力,只能居住在狹小的「納米單位」。
工作與教育壓力 - 香港人每周平均工作超過 50 小時,遠高於全球標準,導致許多人感到筋疲力竭 [2]。甚至連學生也要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,有 60% 的家長表示須花費大量金錢於子女的私人補習費上 [3]。
2. 社會及政治壓力:
自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來,香港一直是緊張局勢的中心。幾代人經歷了地緣政治動盪,不少市民都有恐懼與創傷經歷。本地居民面對新移民的文化衝擊,很多人都感到迷失方向。
3. 精神健康數據:
每 3 位成年人 中就有 1 人經歷焦慮或抑鬱 [4]。有 62% 的年輕人 對未來感到絕望 [5]。自殺率持續上升,專家指出,財務壓力和政治緊張是主要原因之一 [6]。

儘管精神健康問題日益嚴重,但社會對精神健康的污名化和缺乏可負擔的治療服務,仍然是大眾復原的主要障礙。

壓力下如何自處?

儘管面對種種挑戰,香港人依然展現出堅韌的精神。要改善精神健康狀況,必須先正視這些壓力來源,才有機會營造一個健康、有希望的未來。

儘管我們無法控制外在環境,但可以改變自己對外來衝擊的感受和看法。好好照顧自己,建立社區支援、練習身心覺察 (如TRE®),皆可幫助舒緩壓力,提升情緒韌性。

參考資料
[1] Demographia International Housing Affordability (2023)
[2] 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 (ILO) Report (2022)
[3] SCMP (South China Morning Post), Education Spending Survey (2022)
[4] Mind HK, Mental Health Statistics (2022)
[5]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Youth Groups, Youth Survey (2022)
[6] Centre for Suicide Research and Prevention,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(2023)